元数据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200
  • 书名: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作者: 周岭
  • 简介: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出版时间 2020-06-01 00:00:00
  • ISBN: 9787115543424
  • 分类: 心理-认知与行为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PC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6a732ce07201202c6a7b30a

高亮划线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由不同模块“堆砌”而成的,就像一台七拼八凑组装出来的电脑,主板是老的,显卡是旧的,中央处理器却是新的,所以它们在一起工作时必然会出现很多兼容问题 ⏱ 2022-03-21 15:15:50

📌 因为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 2022-03-23 21:53:01

📌 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 2022-03-21 15:21:49

📌 为了生存,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而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行为则深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欢迎,毕竟在原始社会中,若不节省能量、及时行乐,说不定哪天就被野兽吃掉了。 ⏱ 2022-03-21 15:28:01

📌 可见,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 2022-03-21 15:28:08

📌 进化之手还未来得及完全改造我们,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 2022-03-21 15:43:22

📌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 2022-03-23 21:53:13

📌 更好的消息是,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持续练习,你就能让自己的理智脑加速变强,因为大脑和肌肉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如果我们习惯感情用事、不假思索,那感性思维就会占据主导;而若是习惯经常思考、时常反思,那理性思维便会占据上风。 ⏱ 2022-03-23 21:53:35

📌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 2022-03-23 21:53:42

📌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 2022-03-23 21:53:53

📌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 2022-03-25 15:14:14

📌 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 2022-03-27 17:17:18

📌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 2022-03-27 17:17:28

📌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 2022-04-15 16:07:26

📌 一口气罗列了这么多劣习,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做铺垫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向大家说教,事实上,这些都是我踩过的坑,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对此感同身受。我深知这些品性会毁人一生,至少会让人庸碌无为,因为缺少耐心这个品质,再多的努力也会白费。 ⏱ 2022-04-15 16:11:21

📌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 2022-04-15 16:13:05

📌 目光投向外部,看看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耐心,毕竟内观自身和外观世界向来是一体的。 ⏱ 2022-04-15 16:13:14

📌 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 ⏱ 2022-04-15 16:13:27

📌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 2022-04-15 16:13:37

📌 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坚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当然,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 2022-04-15 16:13:46

📌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 2022-04-15 16:14:27

📌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见图1-5)。 ⏱ 2022-04-24 23:27:42

📌 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 2022-04-24 23:28:06

📌 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 2022-04-24 23:28:17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缺乏自我观察意识的人只能无意识地顺着感觉和喜好行事,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会不自觉地追求眼前的舒适和简单,觉察不到自己当前的思维和行为有什么不妥,直到碰壁。 ⏱ 2022-06-10 00:36:03

📌 这些都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顺着自己的本性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分散注意力。 ⏱ 2022-06-10 12:11:31

📌 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 2022-06-10 12:12:59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 2022-08-26 20:31:57

📌 所以凡是向我咨询类似问题的读者,我都会建议他们去产出点什么,要么去说、要么去写、要么去分享视频……总之不能一味地学学学而毫无产出,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不仅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 2022-08-26 20:32:38

📌 实不相瞒,我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是用来收藏读者留言截图的,这些截图都是大家对我的夸奖、肯定、表扬和赞赏。保留这些截图并非自恋、臭美,而是我深知这些反馈对自己行动力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了。 ⏱ 2022-08-26 20:32:59

📌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 2022-08-26 20:33:20

📌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 2022-08-26 20:33:24

📌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 2022-08-26 20:33:27

📌 但如果对方的质疑中包含严谨的反证,能准确指出你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它们会帮助你把问题想得更清楚,让作品变得更完善。 ⏱ 2022-08-26 20:33:37

📌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是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还是学业落后、事业受挫,有痛苦出现,说明哪里出了问题,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吗? ⏱ 2022-08-26 20:33:45

📌 英雄式的开头却没有带来英雄式的结尾 ⏱ 2022-08-26 20:35:32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 2022-09-21 22:38:16

📌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 2022-09-21 00:37:46

📌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 2022-09-21 00:38:05

📌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 2022-09-22 21:36:48

📌 事实上,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见图6-6)。 ⏱ 2022-09-22 21:37:41

📌 没错,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 2022-09-24 18:07:21

📌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 2022-09-24 18:07:34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怎么办?阅读。 ⏱ 2022-10-02 22:48:14

📌 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 2022-10-02 22:48:24

📌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 2022-10-02 22:48:31

📌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 2022-10-03 14:22:42

📌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 2022-10-03 14:22:46

📌 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 2022-10-03 14:36:37

📌 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 2022-10-03 14:36:49

📌 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层,然后假设你的读者站在第10层,指望着只要告诉他第11层有哪些内容就让他明白。你的读者站在第一层,你必须知道你脚下踩着的另外10层到底是怎么构造的。这就迫使你对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做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的就越深刻。 ⏱ 2022-10-03 14:42:10

📌 比如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 2022-10-03 14:53:56

📌 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 2022-10-03 15:00:32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